
這是黃公望80多歲的時候的作品,描寫了富春山的優美景致。境界開闊遼遠,簡潔清潤,令人心曠神怡。他將趙孟頫在《鵲華秋色圖》和《水村圖》中取得最新成就發揮到了極至,成為代表元代山水繪畫的巔峰之作。 正因如此,此圖為收藏家所珍愛,卻又因為愛之極而差點遭到滅頂之災。有一個收藏家叫吳洪裕,平生最愛兩卷書畫,一為此圖,另一為《智永千字文》真跡。清順治年間,他臨死的時候,囑咐家人將此二卷付火焚燒,希望它們能隨他一起去陰間。第一天焚燒《千字文》卷的時候,他親自看著它燒成灰燼。第二天,焚燒這幅圖的時候,他只看著它被點著,燒旺了,就回屋休息了。他的侄子吳靜安連忙上前將此卷從火中救出,不過已經被燒成兩段了。如今歷盡滄桑的《富春山居圖》兩段仍然沒有能合一,他們至今分居兩地,起首的一段藏浙江省博物館,別一段則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說完圖的故事,我們不禁要問黃公望究竟是怎樣的人,他們怎么創作出這樣的作品來。
黃公望(1269—1354),字子久,號大癡,常熟人。青年時代的他積極希望在政治上一展身手,由于沒有了科舉,又必須從低等官吏做起,當吏又需人引薦,所以直到中年才得到徐琰的賞識,浙西廉訪司充當書吏。后來他又到當時大都,在御史臺下屬的察院充當書吏,經理田糧。后來上司貪污被治罪,黃公望也遭到連累,被誣下獄。出獄的時候,年近五十了,從此也絕了仕途之望,并加入了新道教。不得不過著寄情山水、畫畫為樂的隱居生活。
黃公望一生苦悶之極,民族的、社會的、個人的苦惱集于一身,惟一快樂的恐怕只有欣賞這大好的河山。這又不得不說到黃公望所處的元朝社會政治概況。
1279年,當鹽城人陸秀夫背著年僅8歲的南宋小皇帝,完成中國歷史上最悲壯的一跳,投海而死,南宋滅亡了。中國從此進入由外族統治的元朝。
元朝本由蒙古貴族建立起來的,蒙古族本來是一個落后的游牧民族,它訓練出一批強悍的軍隊,從1210年開始向南侵犯,到1234年消滅了女真族統治下的中國北部的金朝政權。1279年來了南宋,統一了中國。蒙古人原以畜牧為主,入侵初期,他們大量屠殺勞動力并圈地為牧場,大量擄奪人民當奴隸。后雖然認識到人的價值,但把他們統治下的人民當奴隸看待的態度卻未變。
在民族政策上他們推行民族歧視政策。把各民族人民分為貴賤四等。蒙古人居首,色目人次之,漢人、南人居末。色目人是指眼睛是有顏色的,即指西域人及歐洲的各族人,漢人指原金朝統治下的中國北部人,包括漢族人、契丹族人、女真族人、高麗族人等,是被元人較早征服的一部分人,南北統一之前,他們已做了多年的元民。南人即南宋統治下的中國南部漢人,是元朝建立后最直接的敵人。元統治者規定政府主要官長的職務只能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擔任,漢人中有可做官者,只能任副職,而且除了少數人外,一般都要從吏做起,漸漸升至官的地位。在法律上規定“蒙古人與漢人爭,漢人勿還報”。蒙古人殺了漢人可以不償命,只給以處罰,而漢人殺了蒙古人或色目人,必須處死。還限制漢族人民攜帶武器和自由集會。
元代取消了科舉取士,一代士人失卻了晉身之階,特別是南人永遠是這個社會的最下等的公民。雖然在元仁宗時代重新開科取士,但錄取名額又極少,再加上民族等級制度,漢人南人的士人特多,名額又特少,幾近于無。
我們再來看看宋的情況。宋從一開始就注意減少殺戮,對待士人特別優厚。秦漢以來,歷代為加強中央集權所采用的手段,或殺戮功,或互相殘殺,然而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并告誡后代皇帝“不殺大臣及言事者”。在宋朝甚至大臣之間的互相斗爭,皇帝多取調和措施。因此士人們做官不至像五代時那樣膽戰心驚。五代暑期談不到司法,藩鎮跋扈,任意殺伐濫刑,視人命如草芥,刑部如同虛設。宋朝除在各路由提點刑獄掌司法,嚴格法制,這才出現了電視劇《大宋提刑官》這樣的故事。宋朝還規定:凡死刑必須申報中央復審核準。老百姓的生命安全也基本得到保障。兩相對比,更加劇了漢族士人的苦悶。
話題再轉到元代。元的統治者要統治好先進于他們的廣大漢人,離掉漢族士人也是不行的。所以,元建國不久便盡力地勾結漢族大地主分子和影響較大的士人。元初元世祖就幾次下詔去江南“搜訪遺逸”,“并用南北人”。當然這只是少數,當然這只是少數,其上的:一是傅科擺設,二是可以利用少數南人統治南人。這樣就使不族士人產生了分化,一部分人跟蒙古統治者走,高官厚祿,如上講所說的趙孟頫等;一部分人堅持民族氣節,拒絕和元統治者合作,隱居終生,如錢選、吳鎮等;一部分努力地向上爬,直至絕望時,又轉面退隱,如今天要說的黃公望。但這三種人都是苦悶的,屈辱的。即使享受高官厚祿,畢竟是寄人籬下,朱德潤主動參加鎮壓農民起義,發揮過重要作用,仍然是參謀。他自己忍受不了,不久便告歸。趙孟頫受寵甚重,仍遭蒙古人猜疑,力請外補。他們小心謹慎,而且三種人都忘不了自己是第四等級的卑下身份。
后兩種人尤其找不到出路。元代大部分士人畫家,具有優裕的生活條件,他們固然憎惡這個社會,但又要維護這個社會。元統治者的利益和他們一致,元統治如遭到破壞,農民革命第一個打擊對象便是他們。所以,他們害怕農民革命,還要維護這個他們不感興趣的社會,這又增加了他們的苦悶。
這樣看來,黃公望的苦悶還不是屬于一個人的苦悶,而是一大批人的苦悶,他們報國無門,只有悠閑山居,以畫為樂,就這樣知識分子們將所有的才智都盡情地揮灑在畫卷上,因此才能創作出許多像《富春山居圖》這樣的優美抒情的作品來,而《富春山居圖》只是其中的代表之作。(王漢)
 王蒙 秋山草堂 王蒙 丹巖翠谷圖

陳琳 樹石圖 (此文據《中國山水畫史》改編而成) 參考文獻 《中國山水畫史》陳傳席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1年1月版 《簡明中國古代史》主編 張傳璽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年5月第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