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夏加爾生于俄國西部的小城捷布克斯。他的父親是一個普通的工人,一心想把兒子培養成一個有學問的拉比。因此,夏加爾16歲以前一直在猶太經學院中學習猶太經典。但他從小就對繪畫有特殊的興趣,并表現出敏銳的觀察力。當他母親注意到這一點后,就果斷地讓他去學畫。在學了幾個月后,他發現他的老師不如他畫得好,就離開家鄉到圣彼得堡去學習。后又去巴黎等地觀察,與同行交流,最后終于成為一代大師。他的畫主要是表現俄國猶太人的生活,他本人也一直與猶太文化和宗教保持著密切的聯系。他說:“如果我不是一個猶太人的話,那么我就決不會成為一個畫家,可能成為一個和今天的我完全不同的人……我在生活中的唯一要求不是努力接近倫勃朗、戈萊丁、丁托利克以及其他的世界藝術大師,而是努力接近我父輩和祖輩的精神”。
夏加爾在法國藝術的影響下,新的巴克斯特畫室聲譽鵲起。它具有現代藝術的光輝,并和法國保持著接觸。夏加爾進入這家畫室,受到深刻的震動。1914年,他決定應紐約現代藝術館的邀請去美國。他痛苦地關注著在歐洲發生的事件,在因自己種族的痛苦和自由受到威脅而發生的吶喊聲中,他的畫風大變。1944年9月,其妻帕拉·夏加爾去世。于是,對過去的和更遙遠的時期的強烈回憶貫穿了他的作品,使畫家如同畫中的一個人物,并以異乎尋常的熟巧超越了生活。他完成了從1937年就開始創作的名為《在她周圍》的大型作品。它成為以回憶帕拉為中心的全部他所喜愛的題材的綜合體。1945年,夏加爾創作了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火鳥》的背景、幕布和服裝。
1947年,他回到法國定居,從1949年起,他住在旺斯,拿出過去的草稿,開始創作一系列新的油畫,讓巴黎的景色充滿神奇的回憶。夏加爾對于當代藝術的貢獻顯得愈來愈重要。
夏加爾以其夢幻式、奇特的意象且色彩亮麗的帆布油畫聞名。其作品中有兩幅為紐約市都市歌劇院設計(1966年)的大型油畫。弗蘭茲·邁耶爾認為,1937—39年畫中的“新自然感覺”是夏加爾在那一時期個人事務的安全感不斷增強的結果。夏加爾的作品遵循一種永恒的可以適用于任何時代、任何社會的主題,而且這主題能使人聯想到生活本身的持續性。夏加爾回到俄羅斯以后,因為沒有以前的作品用來對照以激發靈感和一較高低,只好再次改弦易轍,專攻肖像畫及生活情景畫。夏加爾對貝娜的愛情始終是他繪畫作品中不斷表現的靈感。在法國,夏加爾重新開始早在1931年就已著手進行的為《圣經》繪制插圖的工作,這次是一種嶄新的、比較自由的風格。
他的風格兼有老練和童稚,并將真實與夢幻融合在色彩的構成中。由于他的國家要求某有一種類型的藝術,他被迫遠走他鄉,在美國和法國之間來回。夏加爾是個高產畫家,作品范圍包括繪畫,鑲嵌畫,舞臺設計,織錦畫等,許多公共建筑物,如巴黎歌劇院及紐約聯合國總部等都有他的作品。夏加爾是一位追求天真純樸,從俄國鄉下猶太居民到巴黎的畫家。他歷經立體派、超現實主義等現代藝術實驗與洗禮,發展出獨特個人風格,在現代繪畫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