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中國著名畫家,“新山水畫”代表畫家。原名長生、瑞麟,號抱石齋主人。1904年10月5日生,江西新余人(一說江西南昌)。少年家貧,11歲在瓷器店學徒,自學書法、篆刻和繪畫。1925年著《國畫源流概述》,1926年畢業于省立第一師范藝術科,并留校任教。1929年著《中國繪畫變遷史綱》,1933年在徐悲鴻幫助下赴日本留學。1934年在東京舉辦個人畫展。1935年回國,在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谷諔馉幤陂g定居重慶,繼續在中央大學任教。1946年遷南京。
新中國成立后,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美協江蘇分會主席、江蘇省書法印章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美協江蘇分會主席、江蘇省書法印章研究會副會長。并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二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1952年任南京師范學院美術系教授。1957年任江蘇省中國畫院院長。由于長期對真山真水的體察,畫意深邃,章法新穎,善用濃墨,渲染等法,把水、墨、彩融合一體,達到翁郁淋漓,氣勢磅礴的效果。在傳統技法基礎上,推陳出新,獨樹一幟,對解放后的山水畫,起了繼往開來的作用。其人物畫,線條勁健,深得傳神之妙。1965年9月29日病逝南京,卒年六十二歲。
傅抱石在藝術上崇尚革新,他的藝術創作以山水畫成就最大。在日本期間研究日本繪畫,在繼承傳統的同時,融會日本畫技法,受蜀中山水氣象磅礴的啟發,進行藝術變革,以皮紙破筆繪山水,創獨特皴法-----抱石皴。他的人物畫受顧愷之,陳老蓮的影響較大,但又能蛻變運用,自成一格。他筆下的人物形象大多以古代文學名著為創作題材,用筆洗練,注重氣韻,達到了出神入化的效果。人物以形求神,刻意表現人物的內在氣質,雖亂頭粗服,卻矜持恬靜。傅抱石先生人物畫的線條極為凝練,勾勒中強調速度、壓力和面積三要素的變化,不同于傳統沿襲畫譜的畫法。他還把山水畫的技法融合到自己的人物畫之中,一改清代以來的人物畫畫風,顯示出獨特的個性。傅抱石是開宗立派的一代藝術大師。
傅抱石在山水畫上成就巨大,藝術上崇尚革新。他居住四川八年,創作發生了飛躍的長進,新中國成立后曾三次遠行寫生,推動了他創作的三變。長期深入體察真山真水,自然地擺脫了古人的筆墨。所繪云煙迷霧,壯麗沉雄。創作章法不落常套,善于把水﹑墨﹑色融合為一體。在布局上,他常將山峰的頂峰伸出紙外,或者頂著畫紙的上邊,不大留出天空,打破了傳統的格局,形成遮天蓋地的磅礡氣勢。他在滿紙上下充塞山巒樹木,形成“大塊文章”的結構。他還擅繪水和雨,獨創“抱石皴”法。他的人物畫也自成一格,大多以古代文學名著為創作題材。
從歷史的角度看傅抱石在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上的貢獻,一方面是他自己在中國畫創作上和美術史研究中的杰出成就,另一方面是在他的帶領下出現了江蘇國畫家的創作群體,推動了整個事業的發展,使山水畫的面貌在20世紀中期煥然一新。而由他開辟的毛澤東詩意山水畫創作,又創造了一個時代的表現題材和表現方法,這也是他在特定的歷史時空內對中國現代美術史的重要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