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國后印象派畫家、雕塑家、陶藝家及版畫家,與塞尚、梵高合稱后印象派三杰。他的畫作充滿大膽的色彩,在技法上采用色彩平涂,注重和諧而不強調對比,代表作品有《講道以后的幻景》等。
1873 年高更開始繪畫,并收藏畫家作品。他擁有畢沙羅(Pissarro)、馬奈(Manet)、雷諾阿(Renoir)、莫奈(Monet)、希斯里(Sisley)及塞尚(Cezanne)等人的作品。1876 年,高更有一幅作品入選巴黎沙龍;次年他作了第一件雕塑作品。漸漸地,高更越來越專注于藝術創作,他參加了最后四屆印象派畫展!
1883年成為職業畫家。曾團結一批未成熟的青年畫家組成蓬塔旺畫派。1895年以后,因健康原因和經濟支持中斷,精神受到刺激,自殺未遂。他的藝術觀點受象征主義觀念驅使,不滿足印象主義繪畫。1897年創作的《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里去?》用夢幻的形式把讀者引入似真非真的時空延續之中,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之作。另一幅作品《兩個塔希提婦女》追求表現的原始性,含有精致的趣味和藝術魅力。高更的早期繪畫,帶有實驗性,也很拘謹,令人聯想起在巴比松畫派影響下畢沙羅的作品。1880 年代早期,高更將筆觸放松、變寬 ,賦予畫面顫動的韻律特質,色彩略見后來發展的跡象,但仍很拘謹。他把顏色做塊面處理,自由地加重色澤的明亮感:例如以鮮亮的藍色畫陰影,以紅色畫屋頂,而使之自背景中突出!
高更在技法上采用色彩平涂,注重和諧而不強調對比,《講道以后的幻景》就是這種藝術處理的代表作。他的繪畫風格與印象主義迥然不同,強烈的輪廓線以及用主觀化色彩表現經過概括和簡化了的形體,都服從于幾何形圖案,從而取得音樂性、節奏感和裝飾效果。其理論和實踐影響了一大批畫家,被譽為繼印象主義之后在法國畫壇上產生重要影響的藝術革新者。

《裸體習作》
高更在1881年的“獨立派”畫家展覽會上展出了一幅完全獨創一格的畫“裸體習作”。一位評論家在評論這次展覽會的文章里寫道:“這幅畫顯示著一個當代畫家無可爭辯氣質。在當代所有畫過裸體的畫家中間,還沒有一個能夠如此有力地表現生活的……栩栩如生……這整個身體,這耷拉在腿股部的略微隆起的腹部,多么真實!苯裉靵砜催@幅畫,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形象的結構是符合畢沙羅的印象主義明暗觀念的。但它具有明顯的現實主義的腔調(譬如人體的皺紋、背部的變形),帶有更劇烈的明暗調子的對比;還可看到不甚高明的素描,帶有不合比例之處。這些不合常規的表現,一方面說明了高更的現實主義傾向,但另一方面也妨礙了整體的統一,F在稍微談談色彩。裸體是玫瑰紅和綠色,有深藍色的陰影;內衣是粉紅色和天藍色;人體右邊的襯布是綠色和藍色;頭發是藍黑色;墻是紫色;墻上掛著的吉它是黑色和黃色;壁毯是黃白色及藍色和紅色的條紋。吉它和壁毯的質感表現得很完美;其余的東西則表現得不甚確切。色彩很大膽,也很強烈,但在細節上比在整體上成功?傊,這件作品的作者是一位不大考慮到調子的大膽的色彩家,一位對自己的綱領缺乏信心的素描家,一位沒有很大活力的、爭辯多于靈感的藝術家!

《布列塔尼的豬倌》
1888年“布列塔尼的豬倌”這幅畫里用的是勾黑邊的色彩平涂。這些平涂面是彼此對立的,為的是不依靠中間調子而表現出空間感。有些色彩畫得很隨便,不能反映現實:林子是紫色、橙黃和紅色,山是紫褐色,石頭是粉藍色,房子是白色和藍色,豬是黃色,放豬的孩子穿的是藍色和紫色的衣服?傊,這幅畫的整體在形和色上是統一的。它的獨立自主性已經達到這種程度,即為了創造一個具有獨立生命——藝術生命的客體,藝術家的視覺就會不符合現實的視覺,就要從后者中抽象出來。某些次要的細節還很像印象派,不過畫面總的風格已是另外一種,即建立在新理論的基礎上;高更將把這種風格發展下去,并且至死不渝! ∷Q這種風格為“釉彩派”和“綜合法”。確實,這里一片片顏色是像景泰藍(Cloisons)那樣平面分布的。這是走向平鋪形象而不要像塞尚那樣表現空間與體積的相互關系,避免寫實的刻畫而集中注意力于藝術對象的第一步!

《雅各與天使搏斗》
1889年的三幅畫——“雅各與天使搏斗”、“黃色的基督”和“美麗的恩琪拉”,充分地、形象地說明了高更的象征主義范圍與特點。前兩幅畫描寫的是宗教題材——這在高更這一類人中是罕見的!堆鸥髋c天使搏斗》看來是一個基督教題材。實際上,畫家是以象征主義為特點,描繪布列塔尼半島上農婦在教區牧師講解教義時,眼前所產生的幻象。畫的是人們腦海里的幻覺,畫上以現實主義手法展現,因此畫的人物不是基督徒形象。布列塔尼農婦頭上戴的古怪帽子,加強了畫面的裝飾效果,而宗教傳說中的“搏斗”場面,卻被處理在不太明顯的地方,以象征這些虔誠的布列塔尼農婦頭腦里所映現的幻象。細細鑒賞這幅畫:一棵橫向攔截的樹干隔成兩個畫面。一個帶翅膀的人(顯然是天使)在同另一個人(雅各)拼力格斗,這是畫面中的一個空間;在近景,三頂特大的白色帽子遮住了另一個空間。三頂白帽子是兩個布列塔尼農婦的背影、加一個側影,都在深色衣裙襯托下顯得很強烈,它們構成了一個空間;在她們左邊,一排跪著的婦女,按透視關系漸次縮小。在樹干的下方有一頭嬉戲的牛,盡管也很小,但它遠近關系與同雅各搏斗的天使的遠近,沒有任何比例上的聯系,因此它是第三個空間。這樣,整體平涂的大面積空間,就有三個層次,即用三種透視體系并存的方法構思在一起的。所以,它是一個既靠色彩,也靠結構的非物質的空間。這個主題使他的繪畫顯得神秘化了。這里的紅、藍、黑和白色組成的畫面,是一幅圖案,彎曲起伏的線條,類似拜占庭鑲嵌畫。由于內容與形式的復雜性,也使高更的藝術風格復雜化了,故史家稱它是一種綜合主義(Synthetism)。高更的這種風格后來還影響了法國的納比派和野獸主義。

《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里去?》
1897年2月,高更完成了創作生涯中最大的一幅油畫: “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里去?”。這幅畫,用他的話來說,“其意義遠遠超過所有以前的作品;我再也畫不出更好的有同樣價值的畫來了。在我臨終以前我已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人這幅畫中了。這里有多少我在種種可怕的環境中所體驗過的悲傷之情,這里我的眼睛看得多么真切而且未經校正,以致一切輕率倉促的痕跡蕩然無存,它們看見的就是生活本身……整整一個月,我一直處在一種難以形容的癲狂狀態之中,晝夜不停地畫著這幅畫……盡管它有中間調子,但整個風景完全是穩定的藍色和韋羅內塞式的綠色。所有的裸體都以鮮艷的橙黃色突出在風景前面!薄
眾所周知,任何一件藝術品都是得自現實的印象抽理論領域的易位;因此,藝術作品同時既是抽象的又是具體的。高更同印象派畫家的差別就在于與現實相關的抽象在他的創作中所起的那種巨大的作用。起碼如我們所見到的,這不僅是高更一人所具有的特點,在塞尚和修拉的作品中也可以見到。使高更有所不同的,是他的抽象的特點:他的純色、他的綜合方法、線的裝飾性和不要深度(第三度)他的這種手法,被他自己和文學家命名為象征主義(綜合主義)的風格,同時也為高更一生的創作留下了不朽的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