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1907.3—1989.12),江蘇徐州人,中國現代著名中國畫藝術家;1923年入上海美專,1929年入國立西湖藝術院,后拜齊白石、黃賓虹先生為師;1949年后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他將西畫中的明暗處理方法引入中國畫,將西畫技法和諧地融化在深厚的傳統筆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曾在國內外多次舉辦個人畫展。在2012年6月3日北京保利春拍近現代書畫夜場中,他的《萬山紅遍》以2.9325億元人民幣成交,刷新其個人作品拍賣紀錄。
李可染的山水畫重視意象的凝聚。他強調作山水畫要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即從單純到豐富,再由豐富歸之于單純。他在40年代的山水作品還留有朱耷、董其昌的影子,清疏簡淡,是一種線性筆墨結構。50年代以后的作品,借助于寫生塑造新的山水意象,由線性筆墨結構變為團塊性筆墨結構,以墨為主,整體單純而內中豐富,濃重渾厚,深邃茂密。他從范寬、李唐、龔賢、黃賓虹等古今大師那里汲取了創造樸茂深雄風格的營養,又迥然不同于他們。他多取材于江南與巴蜀名山大川,因而融鑄了他風格中的幽與秀。他的純樸、醇厚的北方素質又使他的風格溶入了樸茂深沉。他又將光引入畫面,尤其善于表現山林晨夕間的逆光效果,使作品具有一種朦朧迷茫、流光徘徊的特色。從總體看,李可染的山水畫比明清山水畫更靠近了對象的感性真實,從某種意義上看減弱了意與形式趣味的獨立性。這是對于明清以來山水畫愈益形式化、程式化傾向的一種補正和突破,且與五·四運動以來注重寫實的文藝思潮相一致。
李可染對寫意人物畫曾下過很多功夫,下筆疾速,動態微妙,形象夸張但不丑化,樸質卻不古拙,富于詼諧、機智特色和生活情趣,齊白石曾給予很高的評價。李可染還是畫牛高手。他喜歡牛的強勁、勤勞和埋頭苦干,畫室取名師牛堂。多年來畫了大量牧牛圖!
李可染善書法,喜搜求書帖,尤愛北碑。他的書法,得益于黃道周,亦得益于他的繪畫修養。重結體的建筑性與神韻,態靜而多姿致,剛勁、蒼秀又溫絢樸厚。他為許多著作題簽,布局構圖必經營再三,落筆即極具妙趣。李可染從1943年開始從事中國畫教學和創作工作,后來師從齊白石、黃賓虹,潛心于民族傳統繪畫的研究。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國畫界變革的呼聲日高,提倡新國畫。于是1954年后他以造化為師,屢下江南,探索“光”與“墨”的變幻,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梢砸浴昂凇、“滿”、“崛”、“澀”來概括其藝術內涵,為水墨世界開創出新的格局。
李可染有扎實的素描功底,他的作品讓人感受到了屹立千年的中國山水。一種范寬式的飽滿構圖,山勢迎面而來,瀑布濃縮為一條白色的裂隙,用沉澀的筆調一寸一寸地刻畫出來,綿綿密密地深入到畫面的每一個角落,在一張紙上,表現出最大最豐富的內容。李可染的水墨畫一掃逸筆優雅的文人積習,尤其是那以悲沉的黑色形成的基本色調,深深地抓住了人們的視覺。而在這悲愴旋律的制約下,畫中即使偶有淡淡的幽雅,也會被這“黑色世界”造成的凄迷的基調所吸引。李可染山水畫的價值,主要是他創造性地探索出了一種新的圖式,并且表現出了渾厚博大的精神力量。

《萬山紅遍》
李可染于1962年至1964年間,以毛澤東《沁園春·長沙》中的名句“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為主題創作了七幀畫作,每件作品之尺寸、章法和景觀不一,但基本格局相同。當中的《萬山紅遍》高131 厘米,寬84厘米,為此系列作品中較大的一幀,甚具收藏價值。此作畫功獨特,扣人心弦,充分體現李可染山水畫藝術精華,實為難得之作。此畫以巨碑式豐滿構圖,用了大量得自故宮內府的朱砂,通紅一片,在謐靜中包含無限喜悅。作家為了突出“紅”字,運用大量濃密朱砂點,使畫面效果格外強烈,視覺魅力非凡,并以濃厚的墨色為底,形成冷暖對比,層次豐富;林間的白墻、山上的飛瀑和山下的流泉,互相襯托,極具氣勢,成了畫面的亮色,而前景的溪澗則為莊嚴壯觀的畫面增添了動感。

《一葉知秋》
四十年代,李可染轉向中國畫創作時,他的人物畫創作表現出更成熟的個人風格,充分地反映了他藝術個性中瀟灑放逸的性情。這種風格特色一直保持到晚年,成為其藝術審美表現中與山水畫雄渾厚重審美趣向對立統一的一個重要的互補因素。
題句:"正問秋消息,一葉落中庭。"
郭沫若題:"梧桐是秋之精神,清爽二字盡之。"

《清漓勝境圖》
江山明澄似鏡,兩巖景物和江山舟楫皆入影成雙。參差錯落的房舍,茂郁林叢,還有奇形怪狀、千變萬化的山峰,好像故意排列在江水兩岸,任人觀賞。畫家用宏大布局,把漓江最令人傾倒的景物一攬子鋪展于畫面上。
李可染擅畫山水、人物、牛,他勇于創新,成為現代中國畫壇上倍受推崇的大家,在現代畫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時,他也工書法,尤其近年來書法受到人們追捧。沈鵬先生在《李可染書畫全集·書法卷·序》中說:“書法既是李可染的余事,也是他的全部藝術活動的重要部分。說余事,因為書法只占用他從事繪畫以外的較少時間,并且與繪畫的數量比較占據次位。但是,從書畫理法相同的意義來說,從筆法與結構的最抽象的原則來說,書法就不僅不是余事,而是可染藝術十分重要的基礎工程了!崩羁扇鞠壬脮,又喜搜書帖,尤愛魏碑,他書法早年學王羲之、趙孟頫、石濤諸帖,深得精髓,融會貫通,與早年繪畫一樣入古出新,脫化而出。其上世紀40年代的書法,獨幅作品已極少見,從大多題畫書法看,大都用筆靈活多變,氣韻生動,意趣酣暢,體勢跌宕,與晚年書法的沉重凝練不同!
李可染先生曾說:“字體削瘦容易,豐厚難。就像人的肢體,要有骨力、有彈性、蒼而潤。瘦筆只見骨頭,比較容易,若在豐厚之中見出筋力就好了。豐厚比瘦削好,傳世多顏字是有道理的,顏字有廟堂之氣!币院,他的書風有了突變。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輕靈優美變為沉實厚重了。從傳世的書法作品可以看出,他在70年代末期已達到高峰。代表作有《峰高無坦途》(1978年作)、《癡思長繩系日》(1979年作)等,明顯具有一種成熟的自我風格。到了上世紀80年代漸趨凝重厚拙,點畫圓渾與方斷兼之,線條極富立體感。其風格以《師牛堂》(1985年作)、《為祖國河山立傳》(1986年作)、《廢畫三千》(1986年作)、《東方既白》(1989年作)、《所要者魂》(1986年作)等為代表。
其中一幅《東方既白》書軸,堪為楷范。該作品為紙本,縱103.2厘米,寬34.2厘米。其款為:“1989年歲次己已秋九月上浣(按:上旬)。李可染于師牛堂!卑础1989年”為作者83歲時所書?钣蚁路解j有白文方印“白發學童”、朱文圓印“李”、白文方印“可染”。這幅作品是畫家晚年典型書風之作,其中“東方既白”4個大字中的“既”字左正右斜,左平右險,“東”字左撇的墨韻干辣,右捺的墨味腴潤,均頗為適度而具有美感!鞍住弊帧霸弧钡挠蚁碌拈_而不收,“既”字的“艮”部的左上部“開口”等,都十分微妙而別有意趣。這種筆法圓厚重實,既不顯得沉重呆板,又豐厚之中見筋力。其結體意方而用圓,字勢開張大氣。其點畫圓勁,用墨酣飽,時有飛白、顫筆,行筆如錐劃沙,具有動感,有篆隸之意。通篇給人以沉穩堅定、寬博大度、嚴肅雄健之感——是李氏晚年代表作品之一。

《所要者魂》

《東方既白》 |